straumann(straumann種植體) |
文章来源:大理白族自治州 发布时间:2025-07-05 08:35:44 |
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牙科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牙科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牙種植體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牙種植體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文章來源:思宇醫械觀察 作者:李瑛 正文字數:4753字 預計閱讀時間:15分鍾(建議先收藏再看~) Straumann(士卓曼)集團,是牙科種植、修複及口腔組織再生領域的全球領導者,位列“2020全球醫療器械100強”榜單54名。士卓曼因其有科學依據支撐的創新和品質而著稱,世界上每一秒鍾都有一位患者正在使用士卓曼集團的產品進行治療,截止目前,全球共使用了 2000 多萬件士卓曼品牌種植體,種植體的存活率和成功率高達97-100%。 我們今天就來走進這家全球牙科界標杆企業,了解它是如何從一家小鎮上的家族企業,逐漸發展成為上市控股公司,再到目前擁有多家全球領先優秀企業的發展曆史。 一、起源於一家小鎮鍾表製造家族企業 1954年,士卓曼創始人Dr Ing.Reinhard Straumann先生在瑞士侏羅山(Jura)腳下鍾表匠家族雲集的瓦爾登堡小鎮(Waldenburg),成立了一家用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Dr Ing. R.Straumann Research Institute AG。 (圖:Reinhard Straumann) Reinhard Straumann(1892-1967),是一位瑞士工程師,他被認為是上世紀50年代全球最重要的手表專家,曾在l'㉣ole d'Horlogeie學習手表技術和精密工程,並在洛桑航空與建築機械高等院校(l'㉣ole sup㩲ieure d`a㩲onautique et de construction m㩣anique)深造工程學。一戰期間Straumann先生曾擔任空軍上校,1919年與鍾表零件製造商Tschudin und Heid AG公司股東的女兒Fanny Heid結婚。1935年,Straumann繼承嶽父擔任該公司董事,1938年升任董事會主席。 從1920年起,Straumann先生便開始利用業餘時間,研究跳台滑雪的空氣動力學原理,並和西門子合作開發了第一台計時機。他還和其它人合作開發了可用於生產手表機芯的新合金,成功研製出了具有抗疲勞、耐腐蝕能,同時又保持非磁的合金(稱為Nivarox,是一種添加了鈹的鎳鐵合金)。該合金對於開發新型手表遊絲(spring)非常關鍵,並在後來進入了以勞力士(Rolex)和IWC等著名製表商生產的手表中,在支撐瑞士製表業作為全球製表市場中心的聲譽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 1938年,Straumann先生在其家族公司建立了實驗室,專門進行合金研究。1954年他成功開發出商業上可行的合金,並因此建立了新公司——士卓曼研究所(Dr Ing. R.Straumann Research Institute AG)。 新公司成立後的業務除繼續開發合金,還提供合金的實驗室檢測服務,後期又加上了跳台滑雪設備生產。上世界50年代末期,士卓曼研究所由創始人兒子Fritz Straumann帶領,他開始尋找將合金技術拓展到其它領域的機會。 二、和AO通力合作進入骨科領域 1960年,瑞士內固定研究學會(The Swiss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Internal Fixation ,AO/ASIF,也叫國際內固定研究學會)正尋找一家能提供用於骨折治療的新型固定材料的公司,士卓曼創始人的兒子Dr H.C. Fritz Straumann先生和學會取得了聯係並在之後進行通力合作。 (圖:Fritz Straumann) AO/ASIF是一個1958年由科學家和外科醫生組成的俱樂部,旨在研究解決骨科方麵的相關問題,現已成為瑞士骨科的標誌。士卓曼和AO/ASIF合作後,開始調整其合金工藝用於內部骨固定裝置。這次合作代表了骨科手術的突破,士卓曼逐步研發出用於骨折治療的非腐蝕合金。1964年,首個治療骨折的植入物研究成功,士卓曼迅速成為了內固定係統生產領域的世界領導者。 三、播下牙科業務的種子 士卓曼牙科業務的種子最早播種於1970年代初,當時公司為其不斷增長的植入物技術範圍確定了一個新的市場,即假牙市場。1974年,士卓曼推出了第一批鈦空心圓柱體牙種植體,其中包括全球首個一段式種植體(one-stage implant),並在伯爾尼大學(University of Berne)成功進行了臨床測試,這標誌著士卓曼牙種植傳奇故事的開始。 (圖:首批鈦空心圓柱體種植體) 士卓曼發展曆史上的另一個重要裏程碑,是1980年國際口腔種植協會(the International Team for Implantology,ITI)的成立。 ITI由Fritz Straumann博士和伯爾尼大學Andr㩠Schroeder教授主持1980年合作創立,現已成為口腔種植及相關組織再生領域的最大型國際學術組織,在100個國家擁有19000名研究院和會員。ITI專注於在大量文獻記錄和證據的基礎上編寫治療指南,並整合長期數據,是本領域教育和知識傳播的一支驅動力量。40 多年來,士卓曼一直與ITI保持著親密的合作關係,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圖:Fritz Straumann博士和Andr㩠Schroeder教授) 上世紀80年代也標誌著士卓曼地域擴張的開始。1980年在德國設立子公司,1989年在美國設立子公司。這一期間,士卓曼在牙種植技術方麵取得重要突破,1986年士卓曼首創莫氏錐度連接技術(Morse taper connection),並基於此開發了軟組織水平種植體,該產品是口腔種植的真正標杆,至今擁有40餘年的創新和出色的臨床表現,是現有市場上記錄最佳的種植體係統之一。 (圖:士卓曼軟組織水平種植體. 莫氏錐度) 四、成為牙種植技術的全球領袖 1970年至1990年之間,Straumann逐漸成為骨結合式種植體的領軍製造商,牙齒業務僅是其業務的很小一部分。 1990年標誌著今天的Straumann公司的成立。這一年,士卓曼創始人的兒子Fritz Straumann 先生去世,創始人孫子Dr. h.c.Thomas Straumann接任父親管理公司。當時,士卓曼家族決定以管理層收購的方式出售該公司。這家名為Stratec的新公司,隻接受士卓曼的主要業務骨結合式種植體,後來與Synthes(辛迪思)合並,2012年被強生製藥收購。 Thomas Straumann先生並未放棄該公司規模較小但前景良好的種植牙業務,而是領導了第二次管理層收購。新公司保留了Straumann的名稱,成為Institut Straumann。在當時20多歲的Thomas Straumann先生的領導下,士卓曼首次將公司業務聚焦在牙科種植上,開始時僅雇用了25名員工。 (圖:Thomas Straumann) 士卓曼開始著手解決牙科植入物手術中的一個主要並發症,即骨頭與植入物整合需要較長修複期的問題。使用競爭對手的植入係統,修複期長達24周。1990年代中期,Straumann將這一恢複期縮短到12周。1997年,施特勞曼(Straumann)推出了Straumann⮠SLA⮠表麵植入係統。SLA⮨ᨩᨢ噴砂,大顆粒,酸蝕”,通過兩次粗化加工(機械粗化和酸液腐蝕)獲得某種粗糙的表麵形貌,從而使修複過程減少了僅六到八周,這使得 Straumann處於當時全球牙科植入技術的最前沿。 (圖:Straumann⮠SLA⮠表麵) Straumann⮠SLA⮠表麵是牙科種植領域中有文獻證實的最佳表麵之一。在最近 20 年中,具有 Straumann⮠SLA⮠表麵的種植體實現了卓越的長期效果,在同行評審雜誌中發表了超過 100 項臨床和臨床前 SLA⮠研究,部分研究設有超過 10 年的觀察期。 SLA係統的開發成功,鼓勵了公司為新的擴張期做準備。1998年,Straumann Holding AG在瑞士證券交易所公開上市。上司後,Thomas Straumann擔任公司主要股東,同時成立新的管理團隊指導公司實施新的增長戰略。 五、 通過新建和收購全麵擴展技術和全球業務 作為增長戰略的一部分,2000年,士卓曼在維萊爾鎮(Villeret)建立新的生產基地,並在瓦爾登堡(Waldenburg)成立了新的技術中心,加大公司研發力度。作為牙冠、牙橋、假牙的替代物,SLA係統的成功推動了植入物在牙科界的應用。2000年代初,該公司已經被迫擴大了Villeret工廠。 (圖:Villeret新工廠) 2000年代初, Staumann發現了另一個潛在的市場生物材料的開發,該材料可用於因牙周病和其他疾病而失去的軟組織和硬組織的再生,重建骨支撐結構,是成功實施植入物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2年,該公司首次收購了瑞士生物材料生產商Kura Therapeutics。緊隨其後的是2003年收購瑞典的Biora,該公司的旗艦產品是基於蛋白質的Emdogain,這是一種用於治療牙周疾病的突破產品。收購之後,Kura和Biora合並組成Straumann的第二大運營部門——生物材料部,該部門主要開發軟組織和硬組織再生產品,包括2005年推出的BoneCeramic。 2004年,在成立50年後,士卓曼將全球總部從瓦爾登堡遷至巴塞爾(Basel)。隨著植入技術的發展和市場接受度迅速增長,公司采取了與客戶建立直接關係的新策略,開始將其銷售和分銷網絡擴展到新市場,同時擴大其在既有市場中的影響力。 (圖:士卓曼巴塞爾新總部) 作為這項戰略的一部分,士卓曼開始收購一些現有的分銷商,例如2004年底收購了意大利的BIO srl, 2006年完成對丹麥DenTech的收購。公司加強了其在韓國的業務,並於2005年在澳大利亞和墨西哥建立了新的分銷子公司。為應對其產品在美國不斷增長的銷售量,2005年士卓曼將美國子公司總部和生產基地搬遷到位於馬裏蘭州安多弗(Andover)的新工廠。屆時,士卓曼的國際網絡包括約18個子公司,業務遍及60多個國家。 同時,士卓曼的研發努力持續轉化為創新產品。到2005年底,公司已經完全更新了其產品線。2005年,士卓曼推出了一種新產品,即人造骨移植替代品Bone Ceramic。另一個突破為SLActive種植體表麵係統的推出,這項擁有業界首個親水表麵係統的新一代植入技術,增加全新的表麵化學活特點,在解除水時迅速形成親水活層,再次使骨整合恢複時間減半到4周時間。 (圖:SLActive⮧讦䍩딨ᨩ 2007年,士卓曼收購etkon,這是一家德國領先的CAD / CAM牙科修複企業。同年,士卓曼發布骨水平種植體係列(Bone Level Implant Design)。2009年,推出新型高能種植體材料Roxolid,該材料由15%鋯和85%鈦組成,將行業標杆提升到新的高度。 (圖:骨水平種植體係列) 2011年,士卓曼對加拿大Dental Wings進行投資,該公司是CADCAM軟件和掃描技術的開發商和提供商。 2012年,Straumann收購了巴西Neodent公司49%的股權(2015年全額控股),將其業務擴展到中低端價值市場。2013年 Straumann投資Medentika和Createch,這兩家公司在假肢治療領域非常活躍。同年士卓曼推出鈦合金基礎產品係列Variobase™。 2014年,士卓曼進一步推出高端的美學種植體——新軟組織水平陶瓷種植體係統Straumann⮠PURE及新的ZLA™表麵係統。2015年,骨水平錐形種植體問世,成為新的錐形種植體標準。 (圖:骨水平錐形種植體) 2016年,士卓曼收購了快速增長價值領域中的印度Equinox公司,還投資法國植入物製造商Anthogyr(1947年成立),借此打入中國的非高端市場。2017年, Straumann對Medentika進行控股,進一步滲透中低端種植產品布局,以抵禦專利過期後大量中低端品牌的衝擊。同年,士卓曼推出完整的修複體產品組合。 (圖:士卓曼完整的修複體產品組合) 2017年,士卓曼集團正式成立。同年,士卓曼全資收購美國德州Clear Correct並購買Geniova公司38%的股權進入正畸領域;通過收購Dental Wing、Rapid Shape,獲得3D打印技術、發力數字化,並與3Shape達成合作夥伴關係,開始經銷CADENT iTero高端口腔掃描儀解決方案。 士卓曼在生物材料和其他領域均有相應布局。2018年 Straumann投資於botiss生物醫學,控股瑞士陶瓷植入物領導者Z-system,並全資收購Createch。集團還獲得了台灣T-Plus的控製權,並投資支持AI的遠程監控Dental Monitorying。 2019年,士卓曼發布全錐形植入物係統BLX,並全資收購法國Anthogyr。 (圖:全錐形植入物係統BLX) 六、士卓曼的全球生產分布及中國業務 士卓曼集團的生物材料在瑞典生產,數字設備在加拿大和德國生產,透明對準器在美國生產。植入物部件和器械的主要生產基地位於巴西、德國、印度、瑞士和美國,CAD/CAM假體在巴西、中國、德國、日本和美國工廠生產。 中國是士卓曼亞太業務主要增長驅動力。1999年,士卓曼種植體開始在中國銷售,2007年在士卓曼北京辦事處設立。2014年以來,士卓曼在中國進行了大量投入,目前擁有一支200多人的人員隊伍。 2018年3月,士卓曼艾克康中國(etkon China)切削服務中心在深圳落成。該切削中心是士卓曼集團繼德國、美國、日本之後認證設立的第四個切削服務中心,擁有世界先進的切削技術,可以製作CAD/CAM 修複體,同時也與中國義齒加工企業合作,提供高品質修複體。 士卓曼2019年年報顯示,公司長期看好隱形正畸的潛力,準備進入美國和中國市場。士卓曼於2019年與天津正麗科技達成合作為進入中國市場作好準備。 同時,公司通過2016年收購及2019年全資控股法國Anthoyr,得到後者在中國的業務及成熟團隊,通過控股台灣種植品牌T-plus,不斷加碼中低端市場。 結語 從士卓曼60多年的發展史中,我們可以看出,作為一家全球領先的牙科供應商,士卓曼在弘揚創造力和學習的進取文化基礎上,始終與頂尖診所、機構、高校、網絡和社區的緊密合作,將全球傳承、創新技術的傑出專業人士匯集到一起,研究、開發、製造和供應牙種植體、儀器、修複術、生物材料和數字解決方案並積極培育國際品牌。瑞士醫械企業的這種不同領域專業人士通力合作下的聯合創新,的確值得我國的醫械製造商學習和研究。 編輯|戚萬琪 排版|Mia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
下一篇:中國兩會湧動科技創新熱潮 |
相关资料 |